每日椽真:蘋果新武器出竅 | 「China for China」發酵 中國晶圓代工雙雄產能告緊
台灣對等稅率話題在上週末再度成為熱議話題,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發布台灣適用於關稅疊加市場後,引發輿論討論。從超過30%的初始稅率,到稅率疊加,即便對等關稅已於台灣時間8月8日午時啟動,但台灣政府不斷強調稅率仍可談,屬於暫時稅率狀態。
回到美國,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回應,以「a melting ice cube」,一塊正在融化的冰塊,暗示未來關稅有望調降,甚至取消,前提是貿易失衡狀況改善。
對等關稅話題持續發酵,而半導體關稅細則可能在本週揭曉,DIGITIMES將持續關續供應鏈重視的關稅新聞。
以下是今日6則科技供應鏈重點新聞摘要:
供應鏈傳出,蘋果全新「超低價」MacBook,部分零組件在2025年第3季底進入量產階段。這意味著,年底前有機會進入整機量產。據傳,此系列將打破蘋果MacBook地板價,下探599~699美元,若真如外傳此價格,恐會大幅衝擊非蘋品牌,進而導致供應鏈動盪。
台積電近日再傳出產能與人力調整計畫,目標轉向先進封裝,一面喊擴產,卻又一面調整中科、南科布局。
據了解,位於中科的先進封測五廠(AP5)因產能利用率下降,將進行重整,會將AP5A與AP5B合併,同時人事也一同整併。
蘋果執行長Tim Cook日前拜會美國總統川普,並承諾再投入1,000億美元於美國本土投資,為第4季美國手機市場競爭再添變數,市場預期三星電子將成最大受害者。
不過Tim Cook與川普會面後的大額投資承諾,讓外界預期蘋果有望爭取關稅豁免,反觀三星仍需承擔關稅壓力,形成一消一長之勢,讓蘋果在第4季更具優勢。
中芯CEO:China for China發酵 華虹產能亦吃緊
近期DIGITIMES報導外商紛紛改採「China for China」策略打入中國在地市場,多家整合元件廠(IDM)積極尋求本土代工夥伴。近期法說會上,中芯聯席CEO趙海軍亦證實「China for China」趨勢已成大勢所趨。
中國兩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華虹集團2025年第2季財報出爐,兩大晶圓廠產能利用率持續衝高,顯示「China for China」效應持續發酵,外商落地訂單灌入中國本土產線,導致產能吃緊加劇。
OpenAI近日釋出開放權重模型gpt-oss系列、閉源模型GPT-5系列。然而,預告數次的GPT-5並未展現能力大躍進,市場陸續傳出失望之聲。有專家分析,GPT-5要開啟思考模式才有較佳能力,但也不比既有模型好多少,反而是先開放的120B模型,可用單張GPU運算,較令人驚艷。
Tesla傳出將解散旗下內部負責Dojo超級電腦的開發團隊,主要負責人也將離職,引起台灣供應鏈人士關注,然業界估,Tesla仍會積極發展自駕車,也意味會更仰賴NVIDIA,對於台NVIDIA供應鏈來說,將是正面訊息。
責任編輯:張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