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椽真:無人機產業的「非典型」路徑 | 郭智輝拿捏經長分寸大不易
早安。
人形機器人當紅,廣達集團旗下的達明,也推出台灣首款MIT(Made in Taiwan)人形機器人,然達明董事長何世池指出,人形機器人仍有需要打通的環節,才有機會普及,該環節恐非電子廠可獨自完成的項目,而需要機電傳統產業與市場條件配合。
另外,今年的自動化工業展中,不論是人形機器人或是機械手臂都是場中亮點。台灣光學產業在其深耕不少,從鏡頭到感測模組都有貢獻心力。尤其近日包含Mantis Robotics、Neura Robotics先後訪台,與供應鏈會晤之外,Agility Robotics也將在9月中下旬訪台,均是看準光學、資通訊(ICT)、驅動器、馬達等實力之外,更是看好台灣軟硬整合能力。
以下是今日5則科技供應鏈重點新聞摘要:
隨著Pixel 10系列手機正式發表,Google對Pixel品牌的經營也正式邁入第10個年頭。回顧這10年來Google在手機產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其硬體銷售表現仍有不少優化與精進空間。
尤其在生成式AI時代來臨之際,各類嶄新的人機互動裝置蓄勢待發,Google若想持續在AI硬體應用領域中站穩腳步,勢必得正視長期以來硬體銷售疲弱的結構性問題,並採取更積極且具策略性的因應之道。
小米在2022年時推出人形機器人CyberOne,在當時被視為要與Tesla的Optimus較勁。3年過去,人形機器人因為宇樹科技呈現的春晚表演引爆話題。而無論是小米或宇樹,都認為機器人進入工廠場景,仍有一定的困難。
在2Q25財報會議上,有分析師提問如何看待當前機器人風潮與商機,小米總裁盧偉冰回應不會特別評論,但強調小米已經進入機器人市場4、5年的時間,對機器人還是感到樂觀,對於具身(Embodied)機器人在工廠及其他應用也同樣持樂觀態度。
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無人機在戰場上扮演的角色超乎想像,其輕巧、低空飛行、低雷達截面積及易於改裝等特性,成為新興的軍事與安全工具。
然而,當業界普遍認為軍用無人機應遵循嚴苛的軍規標準時,相關供應鏈卻透露了一個非典型的產業現實:軍用無人機的零組件選擇,並不完全取決於軍規與否。目前有以下幾個特點。
評析:從中國「大基金」學招? 美國扶植半導體轉向「國家資本主義」
軟銀(SoftBank)入股英特爾(Intel)看似是一樁單純的跨國投資,卻在產業與地緣政治的交會點上,激起一片漣漪。在軟銀大傘庇蔭下,當Arm與Intel逐漸走向合作,不僅是一場跨國企業間的結盟,更突出了美國政府所扮演的「國家角色」。曾經最強調市場自由的美國,如今卻開始展現「國家資本主義」手法。
中國業界對這樁交易的解讀直指核心:美國政府正在半導體戰略上轉向。
半導體產業出身的經濟部長郭智輝上任後發言爭議不斷,而其在任期間多位次長不約而同申請退休,也讓外界議論紛紛,認為與其過往擔任企業大老闆的強人霸道個性有關。
不過,從過去郭智輝的政策主張來看,除了一開始未進入狀況,提出要用商業思維改善台電財務,到後來知道台電有其政策任務而必須爭取立法院同意政府撥補。郭智輝從政之後,個人理念的讓步不可謂不大。
責任編輯:陳奭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