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椽真:英特爾走下坡 台灣得背鍋?|閣揆:半導體核心技術絕不外移
早安。
這10來天的川普拯救「英特爾」、成就「美國製造」特別行動中,瀰漫著傳聞與揣測,如今川普的盤算也漸漸浮現水面。川普「美國製造」的大計中,透過入股英特爾取得近1成股權,形同「扶正」美國製造的英特爾。
包含越南、泰國等在內的東南亞關稅先後開牌,雖然並未具備強烈的競爭力,但是光學業者依舊持續評估前往設廠的可能。對此,業者認為,現在的狀況已與關稅無關,客戶要的是「Non-China, Non-Taiwan」。
以下是今日5則科技供應鏈重點新聞摘要:
在汽車產業變革浪潮中,數據與資訊的蒐集成為自駕技術推進的關鍵。雖然車用鏡頭體積輕巧,卻在此扮演重要角色。台灣光學業者自然不願錯過這塊大餅,然而,在中國業者早已搶先佔據市場,加上品牌車廠在選擇供應商時,往往並非以「品質導向」為優先,成為兩大關鍵挑戰。
近期川普(Donald Trump)提出對進口半導體產品課徵100%或300%關稅,僅在美投資企業可獲豁免,但又遲遲未公布實施細則,這對台灣尚未有赴美投資規劃的業者是否會造成衝擊,引發各界討論。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政府和業界已有共識,未來台灣半導體核心技術絕對不會外移。
白宮及海關於2025年4月11日分別發布總統備忘錄與海關指引,提出20項半導體項目排除對等關稅,包括IC、半導體製造設備及零組件、半導體衍生產品如電腦、手機、顯示器、網通產品等,而這20項與美國商務部對半導體232國安課稅徵求意見之調查產品範圍相同。
Meta尋求使用Google Cloud資源,傳已簽訂6年約100億美元的合作,被視為數位廣告市場兩大巨頭破天荒合作。對Google而言,相繼斬獲OpenAI和Meta兩大客戶,顯示雲端事業漸入佳境。對Meta而言,卻是暴露出AI發展的窘境,包括算力欠缺未解、自研晶片未能成為主力、成果壓力升溫等問題。
據外媒報導,Meta先前已使用亞馬遜(Amazon)旗下AWS、微軟(Microsoft)Azure兩家雲端平台的資源。同時,Meta也是NVIDIA GPU採購大戶。
華為雲近來啟動新一輪組織規模與業務調整。業內消息指出,此次調整範圍涵蓋雲BU內部數十個所屬部門,涉及產品部、研發部等核心團隊,其中,引人關注的是與盤古大模型相關的雲端企業智慧(EI)產品線部門傳出已撤銷,恐將波及上千名員工。
繼2025年7月華為員工透過長文對外爆料盤古大模型存在套殼、續訓、洗浮水印等問題之後,據新浪科技報導,8月22日,華為雲計算BU CEO張平安發文宣布組織架構調整,將聚焦AI領域,多個部門將被裁撤整合,具體裁員比例未知。
川普繼控訴「台灣偷走美國半導體生意」名言之後,近來在白宮發言已「兩度」將英特爾(Intel)這家最偉大的美國半導體企業的江河日下,直接與台灣勾連,似乎暗示英特爾走下坡,台灣要背鍋(背黑鍋)。
雖說川普總是一廂情願似地「自由心證」,虛構出他自以為事實的「川普世界觀」,但透過他戴上的濾鏡所下達的指令,更總讓一票人受重傷。
責任編輯:陳奭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