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椽真:國產車、進口車與代理商展開三角博弈 | 台積電進駐熊本引發半導體熱潮
早安。
在一片「VEU遭殃名單」中卻獨有一個例外。就是台積電上海松江的8吋廠(Fab10)。這座廠區20年前只是台積電為了不被競爭對手和艦「偷跑」搶先而低調卡位部署,沒料到,當年看似保守、甚至有些「雞肋」的選擇,竟讓松江廠成為美國法眼之外的「倖免者」。
值得一提的是,這波美國商務部BIS註銷VEU(認證最終用戶)特權的四家廠商中,包括三星電子、SK Hynix與英特爾都有經過BIS的正式公告,唯獨台積電第一時間並沒有在公布名單中。歷經三天之後,外媒開始傳出台積電的VEU也被撤銷了,但神奇的是,這個消息並非來自BIS的公告,而是台積電自行發出的聲明。DIGITIMES是在9/2日晚上接近10點收到通知。為何BIS(美國工業安全局)不親自公布此事,而交由台積電自行發布呢?我們在這篇有仔細說明。
以下是今日5則科技供應鏈重點新聞摘要:
隨著台積電進駐日本九州熊本縣,九州地區掀起一股半導體產業熱潮,各地區正積極爭取發展機會。不過,要打造科學園區所面臨的土地缺乏,以及對於半導體景氣週期的擔憂,都對當地帶來挑戰。
日經新聞(Nikkei)報導,台積電赴九州設廠,不僅帶動供應鏈到熊本投資,週邊地價也隨即飆漲,吸引更多企業將目光投向相鄰的縣市。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日前表示,美規車在台美雙翻談判範圍不僅涵蓋關稅,還涉及非關稅貿易障礙,特別是安全標準與制度銜接等議題。對此,台灣汽車產業人士指出,歐系與日系品牌將是受影響最大的兩大車系。
業內人士強調,「美製車」與「美規車」並不完全等同,但以「美規車」身分出產的「美製車」機率較高。美國將此納入談判範圍,目標是提高包括台灣在內多個國家,美製車與美規車的進口比例。
中國某家一線第三類碳化矽(SiC)基板大廠於2025年初,因產品品質問題,遭到國際整合元件廠(IDM)巨頭客訴,引發市場強烈關注。此事件一度被視為中國SiC產業在國際料源市場上的重大挫敗,甚至有分析指出或將引發國際IDM客戶的寒蟬效應。
隨著時間推移,事件的發展或許證明這場「黑天鵝」危機,只是中國SiC產業一場策略性變局的開端。
日本防衛省於8月下旬公布了2026年度(2026/4~2027/3)國防預算案,總額達到歷史最高的8.8454兆日圓(約602億美元)。其中,無人機的預算規劃為3,128億日圓(約21.3億美元),同樣創高。
日經新聞(Nikkei)、TBS News Dig等報導,日本政府已規劃,2023年~2027年的5年間,國防費用總額約43兆日圓,且2027年度要把國防預算提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的2%。
「China for China」 華虹、英諾賽科、三安扮本土三支箭
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面臨地緣政治、供應鏈安全與市場區隔等挑戰,外資半導體大廠相繼提出「China for China」戰略,力求在中國市場建立穩定的供應鏈。
這一趨勢下,中國本土具備技術與產能的企業逐漸成為外資合作夥伴,其中以華虹宏力、英諾賽科與三安光電三家最具代表性,被業界稱為「中國本土三支箭」。
責任編輯:陳奭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