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家總有不安分的靈魂
我認識一位1980年出生的電競選手,他叫Santiago(黃智仁),家人在1970年代移民阿根廷, 他也出生於阿根廷。但家人認為他應該回台灣接受基礎教育,他在6歲時回到台灣,接受10年的基礎教育後回到阿根廷。18歲生日時,叔叔給他1萬美元當成成年禮,要他拿1萬美元去做生意。Santiago在阿根廷開了好幾家網咖,並讓自己成為傑出的電競選手,多次代表智利參加國際比賽。但在23歲那一年,他以智利國家隊的身分參賽時,在電競選手中已屬高齡,比賽時總教練突然撤換他,將比賽交給18歲的隊友,這時他知道選手生涯已到了終點,決定轉換跑道開啟第二人生。做為一個電競選手,Santiago非常明白滑鼠、螢幕、鍵盤的細節。比如說機械式的鍵盤反應更快,滑鼠的左右鍵與電競高手的手指寬幅之間有何關係,更關鍵的是,電競領域對於技術、設備的高度要求,很可能是元宇宙等下一代市場的先期應用。掌握3D Internet與雲端應用之間的關係等,都可以從電競的應用中找到切入口。從電競的頂尖賽事退下來之後,Santiago留在台灣,從採購電競設備開始,逐步召集電競高手參與比賽,目的是希望建構一個電競產業的生態系。電競設備多數來自台灣,行家都知道每一年冬季,總有幾萬人千里迢迢地飛到瑞典耶夫勒參與一場國際賽事,這場盛事的贊助商大多是台灣硬體製造商。瑞典是個只有千萬人的小國,但該國有600多家電競軟體開發商,從業員工接近7,000人,全球至少有10億人玩過瑞典的電競軟體。這場由Ubisoft主辦的賽事,參賽者必須從北美聯賽、歐洲聯賽、亞太聯賽等區域賽事逐級挑戰,才能參加最後的決賽。我們不難發現,真正主導賽局的不是參賽選手、設備供應商,而是設計遊戲規則,讓大家共同參與的人。Santiago最想做的事,就是結合台灣製造廠,共建另外一套遊戲規則或生態系。他的努力已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同,並且募集超過1.6億元的資金。行行出狀元,這個電競玩家不僅是從技術上參與比賽,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專業理解這個產業的生態系,甚至結合台灣產業,重新訂定更符合台灣實際狀態的遊戲規則。我與Santiago看似產業完全不同,但其實背後的精神、過程十分類似。我是資深產業分析師,知道怎麼做才能讓大家劍及履及的參與「知識有價」的遊戲規則。《孫子兵法》有云:「形之,敵必從之」,不只是霸權國家設計遊戲規則讓大家景仰或盲從,用在產業經營策略上,不也如此嗎?
陳孟凱談壯世代三高:高所得、高壽命、高智能
台大電機畢業,美國名校電機博士,做過很多半導體計畫的陳孟凱,在1998年之後決定改變人生,回到台灣推廣安全的食農文化。農產品從添加很多化合物,到最接近土地,沒有任何添加物的有機農作,中間的價值差異非常明顯,在獲利的誘惑下,農產品已經非常接近標準化的工業產品了!農業的價值不僅在於GDP的價值概念,農業涵養土地,創造就業機會,更重要的是人均所得已經3.5萬美元的台灣,是要用金錢驅動社會的發展,還是社會理念來運用資本的價值。老齡化是大家共同的議題,只是日本65歲以上人口佔15%的老齡社會進入到20%的超老社會,總共花了11年,而台灣僅僅7年就會達標。陳孟凱口中的「壯世代」是年過50歲的台灣人統稱,年過50歲的台灣人經歷過困頓、創造了經濟奇蹟,他們擁有高壽命、高智能、高資產「三高」。但如果以傳統觀念對待銀髮族,不再期待他們的社會價值,那就大錯特錯了。如何導引壯世代有意義地參與社會價值的創造,反倒是台灣老齡化社會應該省思的課題,讓銀髮人口參與農業的意義,也不僅是採菊東籬下的生活樂趣而已。農業絕對是高風險的產業,除了難以預測的氣候變遷之外,層層盤剝的銷售通路,都讓很多農民為了脫離困境、鋌而走險。農業、化肥的濫用,讓土地的品質驟降,現在台灣農業需要的不僅是年輕人下鄉,更應該讓富裕的老齡人口,有意義地參與農業建設。陳孟凱回到台中老家,在中清路結合幾十家優質農業的經營者,透過內部交易經營「合樸農學市集」、「樹合苑」,共同生產可以被消費者信賴的農產品。您會認為陳孟凱趕時髦、唱高調嗎?參與過半導體、電子業,都明白經濟規模、成本效益的問題,陳孟凱參與半導體業多年,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呢?1981年台大電機畢業的這一班,工研院劉文雄院長是孟凱的同班同學,同學中不少人在台積電,有人留在台大、清華擔任教職,但也有人放棄事業做了神父,跑到宜蘭隱居研究世界史,還有一個人在電子時報擔任總編輯(烏凌翔)。聰明早慧的孩子,出路多元,但金錢似乎不是共同的追求。讓高壽命、高智能、高資產的壯世代有意義地參與社會進化與價值的創造,是老齡化社會維持動能的關鍵要素。
佘日新
2022-12-20
從柏林圍牆老照片談起:全球化潮起又落地,小院高牆的智能對案
先從一張彌足珍貴的老照片談起。筆者於2014年借調國家實驗研究院營運長時,受智融基金會之邀,參與時任宏碁董事長的施振榮先生搭建之歐亞峰會平台(Europe X Asia;EXA),前往柏林參與各類型的大小會議。其中一站來到了德國媒體集團Axel Springer總部,在頂樓的展覽館裏四處閒晃,無意之間看到了這片被壓克力隔開的石塊碎片。這幀照片的主題是1989年柏林圍牆拆除時的一個碎片,相信當時有很多人都蒐藏了類似的碎片,但上面的三個簽名,是它之所以能被安置於歐洲最大媒體集團閣樓中的原因,由下順時針的簽名分別是那個波瀾壯闊年代的關鍵政治領袖:美國總統老布希、德國總理柯爾與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在柏林圍牆倒塌的兩年半前,老布希的前任美國總統雷根應邀在柏林發表演說,他站在象徵凱旋的布萊登堡門下,對著豎立已超過26年的柏林圍牆,簡潔卻鏗鏘地宣示「戈巴契夫先生,推倒這堵牆!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呼籲的是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人道的多重命題。觀賞過電影《間諜橋》的讀者,對於凜冽的冬天都不陌生,更加刺骨的是那一道牆所隔開的世界。1980年代,在美國雷根總統和英國佘契爾夫人聯手打造的新自由主義全球架構中,那堵167.8公里的牆就顯得特別格格不入。約兩年半後,這堵牆跨了,蘇聯也瓦解了,世界頭也不回地奔向了接下去的三十年全球化。柏林圍牆倒了十年間,網路啟動了商用化契機、亞洲經歷了金融風暴、社會學家歸類的Z世代(Generation Z,指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前出生的人)新人類出現。在非典型政治人物川普出現前,世界各國狂歡沉醉於全球化所許諾的美好未來中。突然之間,美墨邊境開始築起了高牆,川普反雷根三十年前拆牆之道而行,掀起了新保護主義。繼任者拜登在2021年在大國博弈中也開始了脫鉤的政策走向,其背後是美國智庫提出的小院高牆(Small yard, high fence)框架。川普總統吹起了新保護主義的號角,繼任的拜登總統在政策上不僅沒有回頭的跡象,甚至巧妙地運用如《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這類法案逼得各國供應鏈不得不讓美國再度偉大。唸過國際貿易理論的人都知道,補貼是比關稅戕害自由貿易更烈的政策。看來這一波各國紛紛加碼的補貼政策,所豎立的已經超越看得見或看不見的牆,所拆毀的已經是自由經濟的根基,鐘擺不僅擺回1980年代,甚至擺幅已達顛覆1944年布雷敦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System)的程度。近年來的G2博弈已延燒到數位貨幣政策,加密貨幣最近雖然有如落水狗,但難謂在未來幾年中不會改變世界金融、貿易與投資的格局。小院,不會只在美國;高牆亦然。淨零永續在歐洲已經滴答滴答預告了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的迫近,未來各國在各種貿易障礙中會運用各種名目將經濟活動在地化,因為全球化的課題並非僅僅停留在產業布局與貿易赤字的層面,更涉及選票、也關乎政治。世界貿易組織不意外地將日薄西山,反正WTO的功能距「We Talk Only」也不遠了。自由貿易遠颺了嗎?台商豈是吃素的?植基於經略國際市場的多年經驗,未受疫情的影響的布局早已深入各個新市場格局中,例如,台達電在底特律的研發中心有300人的編制,早已默默布局美國的電動車充電樁生態系。但各種策略正在動態對應各種法令環境的巨變。針對四十年來牆的變遷,謹提出二個巨變中的智能對案芻議:對案一:加速工業4.0的進程。分散式在地化的產業鏈相較於前一代集中式全球化的產業鏈一定有得有失,但唯一不變的重點就是如何將IT與OT進一步融合!智慧製造在各種智慧應用中堪稱是最緩慢的一個區塊,好不容易建置個關燈工廠或有個入列「燈塔工廠」的消息,總是被大肆宣揚,但那只是一個里程碑,並非終點。對案二:統籌全球在地化布局。全球在地化要兼具彈性(或更夯的韌性)供應體系,同時保有成本優勢,並非一件易事。台商若欲延續製造優勢,是必須要強化IT(線上、虛擬、軟體)的優勢,以全球化戰情室連結各地流程與循環,異質資料庫的資料交換將是管理決策的致勝關鍵。從資料庫著手,導入智能決策工具,才能兼得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優勢,方能成為下一代的霸主。《新聞小辭典》布雷敦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System):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協定。
魏哲家到底說了什麼(2-2):產業競合與區域分工
在魏哲家演講時,玉山科技協會副理事長盧超群提到,幾年前張忠謀帶領台積電的重要幹部到南韓參加全球半導體大會,張忠謀跟大家說,三星雖然是一隻大猩猩,但只要找到要害,還是可以踩到他們的痛腳。我接著提問,這幾年台積電的資本支出大概都維持營收的45%,三星晶圓代工的營收大約是台積電的30%,如果三星要以同樣的規模與台積電競爭的話,就要投資營業額的150%,這樣可行嗎?我又問台積電資本支出佔營收45%上下,2023年全球晶圓代工商機可能萎縮,台積電會調整資本支出的策略嗎?張忠謀曾強調是「Learning Curve Believer」,意思是會在領先時保持投資的步調,讓競爭者看不見車尾燈。但未來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台積電會調整資本支出的策略?魏哲家說,台積電資本支出是以兩年半做為一個週期,現在的投資是為了兩年半以後的客戶。真的嗎?那為何台積電2022年的資本支出,會從原先規劃的420億美元,調降為360億美元,我想關鍵在於短期訂單萎縮時,資本支出也會跟著調降,只是魏哲家不會說因為哪些客觀條件調降短期的資本支出。全球半導體需求仍然會持續增加,未來汽車只是在四個輪子上掛上超級電腦的行動載具而已,從人工智慧到5G,商機無所不在。只是這個世界正從全球化走向區域化,我們期待更安全、更綠、更好的生態系。但這些期待也會帶來更高的成本,在遊戲規則改變的過程中,三星還是台積電的對手嗎?我認為不是,反倒英特爾結合美國政府的政策,比較會對台灣的優勢帶來致命衝擊。前進日本除滿足大客戶的需求外,如何爭取到日本人才也是台積電很重要的考量。日本邀請台積電設廠時,曾與日本客戶討論整套技術移轉的方案,但日方認為並無足夠的人力條件滿足台積電的要求,但可以在日本招聘人力。也許大家看到台積電派了500多人到美國亞利桑那州就職,但沒看到日本有200多人在台中廠培訓,他們將來都是日本新廠的核心幹部,到時候也會整批打包送回日本,我認為台日關係也會有競合關係,但應該是「合多於競」。有些問題,魏哲家是「實問虛答」,但企業家與媒體之間的關係本就如此。一個動見觀瞻的大企業家,牽涉的是企業與社會責任,公布企業策略需有一定的程序、順位,媒體人要做的事情是在採訪之前做足準備,從企業家演講的內容中找到蛛絲馬跡。在這次的演講中,我比較明確地知道台積電對日本的投資戰略,對美日合作的看法,以及區域分工上的主張。至於其他的說法,聽聽便可,我也沒有太多的意見。
魏哲家到底說了什麼(2-1):予豈好辯哉!
週末濕冷的早上,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接受玉山科技協會的邀請,以「半導體業的新挑戰」為題,做了一個多小時的演講。魏哲家說他不喜歡演講,但跟社會溝通是企業的社會責任,面對台大、政大、交大的三個校長,他說土地、電力問題我們得相信政府,但人才的問題有侷限性,如何爭取到最多的人才,將會是台積電最大的挑戰。他希望大學給台積電更多的人才,在場的客戶給他更多的訂單。聽課之前,得先知道魏哲家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耶魯的電機博士,在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特許半導體都待過,但以前一家公司不超過5年,台積電卻一待就是25年,他當然看到了台積電的不同之處。他特別強調找工作要先選老闆,他有一個很棒的老闆,這是他留在台積電的原因,那麼我們來談談台積電在世代交替之後有哪些不同?我從張忠謀多次的演講,以及私下的互動中,大致可以理解張忠謀是個大開大闔,對於企業核心價值、競爭力有很明確定位的老闆,我想魏哲家也傳承了這樣的核心價值。對魏哲家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在未來的大格局中,找出與張忠謀不同的經營策略,而「區域分工」可能是個不錯的切入點!魏哲家說,未來全球社會最大的挑戰將會是「信賴」的問題,過去半個世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類型的合作,其實背後都是相互的信賴。但在大國相互競爭的新局下,彼此間的信賴關係正在被侵蝕中,在區域分工的新潮流底下,每個國家因為害怕,都想建立自給自足的系統,而半導體更是大家爭取的關鍵項目。Can it be real? 美夢能成真嗎?幾乎所有中大型國家都想建立自給自足的供應鏈,而供應鏈的核心就是半導體,那麼是不是每一個國家都適合發展半導體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我們知道台積電美國廠需要的硫酸都得從台灣進口,我們對於台灣半導體業的競爭力就更有信心了,但也唯有在轉變的過程中,其他人才會有機會。「No shortcut」就是魏哲家給的答案,台積電要跟很多家業者共構才能建立半導體的生態系,也許日美聯手希望在5年後能夠量產2nm的技術,但從10nm開始到7nm、5nm、3nm的過程,到底怎麼進行呢。魏哲家不認為有哪個國家可以走出捷徑,彎道超車可能得買保險,我也認為想在彎道超車,資源不足、策略偏離的情況下就更容易出現彎道翻車。但這個世界也是這樣改變的,所有的創新可能來自意想不到的突破,這些意圖不過是一種嘗試,但沒有嘗試,就永遠不會有機會。領先者不敢掉以輕心,追逐領先地位的競爭者,也要有勇氣,這才是產業的常態。
牟金祿
2022-12-16
掌中牟的永續新知/鈉電池取代鋰電池統治電動車,顛覆還是炒作?(下)
三、關於負極材料,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是石墨,鈉離子由於尺寸大,無法嵌入石墨中,如果要用石墨則必須提高石墨的層間距離,此舉顯然會增加製造成本,同時降低負極的結構穩定性,而且技術可行性低。鈉離子電池最好的負極材料是無定形碳,分為硬碳(難石墨化碳材)和軟碳(易石墨化碳材),硬碳被認為是最好的負極材料,其在鈉離子電池的單位能量密度比較高,約為200~450 mAh/g,而石墨在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為375 mAh/g,性能上是可以互相媲美的。惟其價格很高,大約在10萬至20萬美元/噸之間,這是鈉離子電池往後在普及化時需要進行成本優化的一個關鍵。(請參考表3)表3. 負極材以硬碳為主流(b)石墨:3~7萬美元/噸;硬碳:日本進口約20萬美元/噸。四,關於鈉離子電池的性能,它沒有「過放電」的問題,理論上可以放電到0 volts. 而鋰離子電池是不能夠被完全放電的,如果鋰離子完全脫出,那麼負極石墨的層間結構可能會坍塌影響鋰離子的二次嵌入。其次是鈉離子電池低溫性能是遠優於鋰離子電池,在零下20度依然保持90%以上的供電保持率,在零下40度依然還有70%以上的保持率,在冬天裡電動車的無法續航問題將不復見。五、鈉離子與鋰離子電池的「電解液」相同,都是採用碳酸酯類的有機溶劑,但是「電解質」的選擇就有所區別,鈉離子電池同樣也可以採用類似於鋰離子電池的六氟磷酸鋰,採用六氟磷酸鈉。目前產業都在推行電解質的無氟化,鈉離子電池可以採用成本更低的高氯酸鈉。氯酸鈉也一直是被視為鈉鋰離子電池的標準鹽且非常的便宜,對於大規模儲能的應用來說的是非常合適的。但是因為高氯酸鹽是強氧化劑,溶於有機物質會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所以無論是高氯酸鈉還是高氯酸鋰都還沒有真正成為電解質的首選。六、前面我們提及鈉離子電池的電導率更高,擴散能力更強,此即意味著他的倍率性能越好(C-rate),現在的鈉離子電池至少具備3C的充放電倍率,功率輸出會更強,大功率快充速度也會更快。但能量密度是比較關鍵的因素,如果能量密度也低的話,為了實現同樣的續航力,可能要多增加幾個模組。鈉是週期表第11號元素,原子量是22.9g/mole,它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只能攜帶一個電荷,與鋰元素為6.9g/mole的原子量攜帶一個電荷相比顯然不佔優勢。從實際產品來看到鈉離子電池目前能量密度普遍在100~150Wh/kg左右,鋰離子電池為120~180Wh/kg,彼此間還是有差距的。但是隨著對於正極材料的開發,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們也會持續提升,如果能夠做到跟磷酸鐵鋰一個水準,應該就具備了獨立驅動電動車的資格。七、未來的策略是要把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集成起來,組成一個混合電池來間接降鋰離子電池的成本,在可見的一段時間內,大家應該還是不放心純粹使用鈉離子電池來驅動車輛的。再考慮安全性能這一點,鈉離子電池遭遇短路時瞬間發熱量比鋰離子要小溫升較慢,因此相對安全一點。此外,鈉鋰離子產生枝晶的概率相對較低,所以能進一步增強安全性,但是負極上被還原出來的金屬鈉如果遇水的話也會引起起火爆炸,所以它只是相對安全一些。整體來說鈉鋰子電池在正負極材料電解液的研究上,還有很多的節點需要進行優化,當然這個難度主要體現在動力電池的運用上。如果是大規模儲能系統的話,成本是第一要素,此時他它的競爭對手是鉛酸電池而不是鋰離子電池,筆者的結論是比較保守的,我不認為鈉離子電池能夠取代鋰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的搭配使用來降低整個電池組的成本反而較為可行。(圖2)圖-2. 鈉電池未來應用場景,取代鉛酸電池後續切入儲能與低速輕型電動車市場一個重要觀點是:動力電池之間競爭的核心一定是性能而不是成本,一定是先有性能再降低成本,而不是先降低成本再來提高性能。 如果僅僅為了成本而放棄性能,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本文參考Youtube「大劉科普」資料,並感謝林琮祐先生提供第四屆產業論壇電「池技術發展與佈局」相關資料供參考。以下提供鈉離子產業鏈及上下游供應鏈(a),供參考。 
計算機作業系統的誕生
計算機能變得很好用,編譯器(Compiler)及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的發展功不可沒。作業系統管理計算機或行動裝置的軟體和硬體功能,讓所有應用和程式能順暢運行。桌面運算裝置最常用的作業系統包括微軟(Microsoft) Windows及蘋果(Apple) macOS。這些作業系統的功能複雜,很多原理歸功於1960年代電腦科學家的努力。1965年時,貝爾實驗室(Bell Labs) 、奇異電子(General Electric)和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建立一套多使用者(Multi-user)、多工(Multi-processor)、多層次(Multi-level)的作業系統,稱為MULTICS, 主要貢獻者是「分時處理作業系統」之父柯巴托(Fernando José "Corby" Corbató, 1926~2019)。因計畫的工作進度延遲嚴重,MULTICS在1969年終止。當時參與計畫的湯普森(Ken Thompson) 在MULTICS寫了一款電動遊戲程式「星際旅行」(Space Travel)。在MULTICS打烊後,為了能繼續玩這個遊戲,湯普森找來瑞奇(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 1941~2011),發展出一套更有效率的作業系統,稱為Unix。這套作業系統後來成為主流,廣泛的被各種電腦採用。在Thompson 及 Ritchie獲得圖靈獎(Turing Award)的次年(1984年),貝爾實驗室的技術期刊《AT&T Bell Laboratories Technical Journal》編輯一期特刊,專門討論UNIX系統。1984年這一期特刊,具有紀念性,成為我的珍藏版。為此特刊撰文的作者都赫赫有名。當中寫Preface的 Robert L. Martin 是我在Bellcore時的大老闆,而Robert H. Morris則為現任IBM的全球服務副總裁,他於2010年來台灣,頒發IBM Faculty Award 給我。近年來,超級電腦業者打破「高速計算」必須透過一部高速運轉的超級電腦來執行計算工作的思維,而作業系統更加重要。2008年4月克雷公司(Cray Inc)開始與英特爾技(Intel)術合作,用Xeon處理器及刀鋒系統設計來打造超級電腦,稱為Cray CX1。這種蛻變的高速計算,稱為「高階計算」(High-end Computing)。以多部CPU進行高階計算,原理是平行理論(Concurrency Theory),早期的主要貢獻者是米爾納(Arthur John Robin Gorell Milner, 1934~2010)。我於2014~2016年間在科技部督導超級電腦的建置,了解其技術的複雜度,更能體會過去計算機先驅者的貢獻。
從機器人產業觀察「中國製造」
我常說中國的黃金十年是2008~2018年,2008年的北京奧運讓中國人的自信爆表,而智慧型手機的出現,NB供應鏈的經濟規模,讓中國能以NB、手機產業的基礎,建構紅色供應鏈。但中國也必須面對人口紅利衰退、生產自動化的問題,中國的改變,也可以從生產工廠引進機器人的進度,以及很多本土的機器人製造公司都在2014年以後崛起的趨勢中看到端倪。據DIGITIMES研究員白心瀞所做的調查報告指出,2021年時,「製造業」每1萬名製造業員工,對應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台數比重最高的是南韓,南韓每萬人有1,000台機器人;台灣排名第八,每萬人276台。而中國以322台排名第五,更可怕的是中國機器人總裝置量是26.8萬台,這個數字是全球總裝機量的51.8%,而2021年裝機量的成長率更達50.6%,其中有26.8%分布在電子業,18.9%分布在汽車業中,鋰電池也有9.6%的裝機量。這幾年世界各國對於「紅色供應鏈」有新的理解,聞泰、立訊、聯寶、比亞迪等中國製造廠以承接世界級訂單為目標,甚至相繼接手台商在中國的生產基地,加上中國在鋰電池等相關領域,甚至引領全球,紅色供應鏈已經可以是最足以影響世界的生產體系。其次,中國本土的機器人產業以輕量型、低階機器人為主。疫情之後,中國當地的機器人產業,搭上產業復甦的商機,中國國產機器人在全球市佔率已經高達31%,而全球前10名的機器人製造商卻沒有任何一家台灣公司。在機器人的關鍵零件中,伺服馬達、減速器、控制器佔了過半的成本比重,在垂直多關節機器人中,中國的埃斯頓、埃夫特、遨博都已經可以自製關鍵零件,甚至價格僅有德日品牌的七五折。中國機器人產業之所以異軍突起,就是在2015~2019年間大量購倂歐洲廠商,例如工業機器人四大品牌之一的德國Kuka,現在是美的集團旗下企業。2020年之後,中國的購併活動受挫,但華人原本就是商業嗅覺非常靈敏的族群,除了技術不斷的因為市場需求而精進,遨博等公司甚至針對客戶需求量身定製,提供按摩+熱敷的服務。千萬別低估中國人的潛力,加上中國本土市場可以培養在地業者的商機,如今中國廠商在貿易大戰的壓力下,相互支援、取暖的行為,更會影響未來的生態系,只要中國學會了,就不能忽視他們的競爭力與存在的意義!
牟金祿
2022-12-15
掌中牟的永續新知/鈉電池取代鋰電池統治電動車,顛覆還是炒作?(上)
2022年12月上旬多則報導寧德時代擬於2023年量產鈉離子電池,似乎其效能已可與鋰離子電池並駕齊驅,又頗具價格競爭力,鈉離子電池會不會取代鋰離子電池統治電動車市場,市場是否要變天了?以下我們來深入瞭解鈉電池的各項指標。中國企業如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憶緯鋰能、比亞迪等都在研究鈉離子電池;甚至已有幾家企業準備量產,筆者覺得即使真的那麼快能夠裝上電動汽車,但要能獨立驅動電動車還是有一段距離,那為什麼鈉電池會突然這麼火紅呢?鈉離子電池火紅的原因有三:電池級的碳酸鋰價格持續高漲,且價格掌握在產出國手中,中國70%以上的鋰依賴進口,因此有必要尋求一個觸手可及且平價替代產品。鈉鋰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基本原理上可以說是相當雷同,現有的鋰離子電池技術體系絕大部分是可以平移到鈉鋰子電池的,比起開發一個全新的電池,其成本更低耗時更短。目前鋰電池的安全性及部分缺點,似乎可經由鈉鋰子電池來徹底規避或克服,綜合考量其技術可行性與成本差異,與其死守鋰離子電池,不如換條途徑。鋰離子與鈉離子電池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請參考鈉電池工作示意圖),都是靠金屬離子在正負極之間來回穿梭,早在70年代的兩種電池就同步被發明出來,但是在後期發展過程中鈉鋰子電池沒有找到合適的負極材料,但鋰離子電池的正負極材料、隔離膜、電解液等方面均獲得了技術突破,並在1991年被Sony商業化了,至今鋰離子電池已經進入量產階段,加工,生產,封裝技術都比較成熟煞。然而,把鋰離子換成鈉離子就同樣可以量産了嗎?是可以,但是這樣生產出來的電池是無法單獨用來驅動電動車的。鈉鋰子電池能否取代鋰離子電池?我們由七個方向進行探討:一、鈉離子的絕對優勢就是成本。正極的原材料碳酸鋰近日價格是57萬美元/噸,而碳酸鈉的價格不到3千美元/噸,而且鈉鹽有著更出色的電導率,所以降低電解液的濃度時也降低了成本。同時鈉離子電池的正負極都可以使用鋁,成本可再壓低。如果鈉離子電池能夠做到跟鋰離子電池相同的效能,電動車的價格應該可以降低50%。二、鈉離子電池並非單純的替換一個鋰離子即可,在正負極材料有相當大的改變;與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類似,有3類:第1類是「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layered transition metal oxide),如鋰離子電池中某某酸鋰(鎳/鈷/錳/酸鋰)等,鈉離子電池對應的是某某酸鈉,所使用的過渡元素包括錳/鎳/鉻/鐵/鈦/釩等。但是與鈷酸鋰並不一樣,鈉離子的單層金屬氧化鈉並不穩定,所以必須要摻雜其他金屬,形成多元材料才能更加穩定,譬如英國有家公司採用錳/鎳/鈦/鎂四元層狀結構,能量密度達到160Wh/kg;又譬如中國某家公司採用的是銅/鐵/錳三元方案,能量密度可以做到135Wh/kg。第2類正極材料為「普魯士類化合物」即為過渡金屬六氰基鐵酸鹽,化學式如下NaxMa[Mb(CN)6],Ma={Fe, Mn, Ni},Mb={Fe, Mn},這種材料的結構開放性比較好,更加有利於鈉離子的嵌入與脫出,但是由於一些副作用其穩定性和循環效能還是需要再改善。寧德時代對這種材料深入研究,經過測試新研發的材料其電池能量密度可達到160Kw/kg。第3類是「陰離子化合物」NaxMy[(XOm)n-]z,M為多價態的金屬離子如鐵/釩等,X為磷/硫等元素。這種材料呈現出3D網狀結構,工作電壓高循環效能較好,但是能量密度比較低。以上三種正極材料各有優劣,而且都有廠家在研究,最終哪種會形成主流目前還不得而知。表2. 正極材料三條路線各有千秋,層狀氧化物有望率先應用(文長待續)
以虞待不虞者,勝!
在玉山科技協會年終的晚宴上,我與宏碁總經理施宣輝比鄰而坐,施宣輝說DIGITIMES應該不受產業景氣的影響吧?我說是的,關鍵不是市場景氣,而是有沒有能力理解產業趨勢,布局三年以後的市場需求,提供企業需要的特定服務。前幾天與AsiaYo的創辦人鄭兆剛有個將近2小時的對談,AsiaYo是一家跨國網路民宿預訂平台。2019年COVID-19蔓延時,公司業績暴跌90%以上,甚至原先預付的訂購款項都得退款,公司幾乎破產。我問AsiaYo是如何度過難關的。鄭兆剛說,財務透明,所有的員工都知道得節衣縮食,才可能度過難關,而平常累積的客戶數據與信賴,讓AsiaYo轉型發展防疫旅館與露營事業。現在國門逐漸開放,投資人也看好AsiaYo,募集資金已經有2,000萬美元,浴火重生的企業更具韌性,我們也樂見AsiaYo在疫情之後可以展翅高飛。知識服務業的員工,價值來自於比客戶更瞭解自家產品的特質,適時地提供策略性的建議。在《隱形冠軍2.0》書中特別強調接近客戶、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是隱形冠軍成功的關鍵,我深以為然。這些員工不會憑空而至,適當的歷練、時間都是關鍵,沒有三、五年的經驗,在我們公司的服務體系中,很難成為關鍵的環節。現在先投資,才能「以虞,待不虞」。再以電子業需求為例,ICT產業供應鏈正從中國轉移到東協南亞國家,企業除了需要掌握越南的生產基地之外,與東協南亞國家的合作,要跳脫傳統的格局,或者有更廣泛的知識。例如,越南的生產基地,初期只是廣東供應鏈的延伸,因此集中在北越,但消費電子、網通設備、工業電腦等可能會往胡志明市的南越移動。前往印度時,不是只看勞動力便宜與否,還得研究車用電子與半導體的商機。如果知道印度的汽車市場一年有400萬輛、兩輪的摩托車有2,000萬輛的商機,一旦印度汽車市場轉移到電動車時,商機到底會有多大?此刻正是我們研究印度商機最好的時刻,但誰願意先做這件事呢?零件上游原廠願意幫下游的客戶多做研究嗎?只要台灣早點掌握訊息,也就可以「以虞,待不虞」。未來兩、三年,大家不要期待景氣突然翻轉,但對台積電、聯電,甚至剛剛想投入半導體業的鴻海而言,趁著景氣低迷,各國提供補貼時進行大規模投資,也符合孫子兵法:「以虞,待不虞者,勝」的法則!
智慧應用 影音